您的位置:首页 >>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 首页其他栏目 >> 分支机构 >> 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 >> 正文 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
探寻合作新模式,实现互利共赢
2012-10-23
—— 新型纤维在针织行业的开发与应用研讨会应势召开
 
纺织导报记者 赵永霞
 
    产业链中存在着大量的上下游关系和相互价值的交换,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而下游环节则向上游环节反馈诉求与信息。这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充分了解和合作基础上的关系。在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新形势下,探寻新的上下游企业合作模式对于处在产业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的我国纺织行业显得尤为务实而紧迫。
 
      3月21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与中国针织行业协会经编分会在浙江杭州联合组织召开了“2009新型纤维在针织行业的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以“创新、合作、发展、共赢”为主题,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作为上游化纤企业的代表,与来自下游针织行业的30余家生产企业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合作,应对当前危机,实现新的利益增长点和产业链良性发展等话题进行了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代表们畅所欲言,坦陈己见。
 
      强强联合,事半功倍
 
      “面对金融危机和国内外严峻的竞争环境,如何突破高新技术纤维瓶颈制约,强化化纤纺织新产品一体化开发,加速结构优化调整,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加速科工贸资的产业升级,是推进纺织化纤行业科学、高效、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叶永茂在开幕演讲中发出如此呼吁。
 
      据介绍,当前许多化纤企业追踪采用国外先进技术,通过技术创新推动产品创新,已经取得重大成果,如盛虹化纤开发的优质PTT新型聚酯纤维、恒力化纤开发的高质量亮光丝等,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这些新纤维的研发成功,为高档针织、机织类特色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基础,但如何加强产品的深度开发,实现原料价值的最大化还需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
 
      总后军需装备研究所的施楣梧博士结合自己在纺织新材料开发方面的丰富经验坦言,目前一些新型纤维的优点及优势未能在产品开发中得到充分挖掘,而新型纤维的研究其实最终是为产品服务的。
 
      受传统发展观念的影响,我国纺织行业的上下游企业习惯于“关门”式的单一开发模式,彼此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与对话,造成“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了解互不充分”的尴尬境地,严重阻碍了新型纤维在针织产品中的开发、推广和应用。本次研讨会作为配套研发高档针织产品、拉动行业转型增效的前奏,应时应景,意义重大。
 
      对于新时期的纺织工业而言,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合作共赢是实现产业链良性发展和升级的要求。正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中国针织工业协会理事长杨世滨所言,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效构建是纺织行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联合是纺织行业度过当前危机、增强实力的出路之一。
 
      其实,国内外上下游企业联合开发实现强强互补不乏成功案例,如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在超细纤维童毯上的成功、杜邦公司与后道产业的联合推广、东丽先后与170余家上下游企业形成大型产业集群等。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杨世滨总结:“上下游企业互动的条件包括信息的传递、平台的对接和整合,从而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形成同盟,并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之间实现产学研合作。上下游企业应互相尊重,下游企业要向上游企业明确提出自己的要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开发。”
 
      零距离对话,商机无限
 
      质量和新品开发是企业竞争力的体现,下游企业只有充分了解纤维原料的性能才能在产品开发中先人一步,占得先机。
 
      此次论坛上,一些针织产品开发企业表达了对新型原料强烈的开发兴趣和信心。江苏东渡纺织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冯燕平表示,公司在超细旦纤维面料的开发上已经很出色,但希望能与上游的纤维供应商进一步合作,共同进行其他新产品的开发;武汉爱帝高级服饰有限公司开发经理陈军也在研讨会上公开“采购”,希望能在公司产品中引入PTT短纤等新材料;而上海三枪(集团)有限公司的张龙根经理则表示,公司在传统的棉制产品开发及市场拓展上已经较为完善,但为了丰富产品类别、紧跟市场需求,目前也正在寻求新型原料进行产品开发,近年来虽然新型纤维层出不穷,但企业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市场情况有选择地进行产品开发。
 
      作为此次论坛的承办方,被誉为“全球超细纤维专家”的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似乎有着超前的“产业链合作与共赢”意识,他们在与下游企业合作模式的探索上有着自己的独特经验。近年来,盛虹化纤有限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生产技术,不仅在新型纤维的开发上不断创新,同时与下游企业一道,开发出了多款适应市场需求和符合产品开发趋势的针织产品,获得了包括 “国家级重点火炬计划项目”、“国家级重点新产品”等在内的多项荣誉。
 
      对于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盛虹化纤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在与下游企业的接触和合作中得到很多灵感和信息,此次论坛对于进一步了解下游企业的需求、加强与下游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契机,也为公司今后新产品的开发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配套服务,深度合作
 
      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已不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上游企业应根据下游企业的要求,从质量、价格与市场入手,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原料价格,并帮助他们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此外,上游企业还应加强与下游企业的交流与沟通,提供“一站式”服务和解决方案,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交钥匙工程”就是典型方式之一,充分体现了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的责任感与服务意识。
 
      辽宁中泽集团针织有限公司的代表表示,在生产中经常会遇到一些跟原料有关的技术问题,影响了新产品开发的进度和效果,希望上游企业在推销产品的同时能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这样下游企业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从而提高产品的开发效率和性能。浙江七色彩红印染有限公司的技术主管陈国斌也有类似体会,他说,在新产品开发中,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一直是难点,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能够加强与上游企业的联系,共同致力于新产品的开发。
 
      对于上游企业来说,技术创新很重要,但辅之以商业模式的创新对企业而言更重要。企业应从单纯以产品来满足客户,转变为以一整套的服务与解决方案提升客户的价值,并最终赢得持久的竞争力。
 
      产业用纺织品,蕴藏商机
 
      近年来,我国产业用纺织品发展迅速,其机遇既来自于国内基础建设的加速,也来自于国际市场对产业用纺织品的巨大需求。目前,各类高强丝、阻燃纤维、导电纤维、抗菌纤维等新型纤维发展迅速,已成为产业用纺织品中的新亮点。但据了解,目前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领域仍然受困于自主创新产业链前后衔接不够紧密、配套的高档产业用纺织品及复合新材料开发能力不足、新产品研发未能有效地以市场需求引导等现实问题。
经编织物是产业用纺织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汽车用纺织品、风能发电、土工纺织材料等。面对国务院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蕴藏的巨大商机,高性能纤维生产商与经编产品开发商之间的合作与衔接将成为这一领域快速发展的润滑剂。
 
      当前,国际纺织产业早已进入“快速反应”的时代,我国作为“纺织大国”,上下游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共享信息资源,建立一个快速反应系统,使信息快速高效地移动,以应对当前的危机并进而立足于国际市场。纺织行业正处于新一轮的洗牌阶段,企业必须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围绕产业链进行纵横向整合升级,探求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实行上下游合作、科工贸结合、产学研协同攻关的立体开发模式,实现产业升级与合作共赢。
 
      诚如叶永茂在新产品合作开发建议中所言,上下游企业应统一思想认识,充分认识产品开发的难度和合作开发的意义;组建一条龙合作开发体系,搭建产业联盟互动平台;高度关注新产品附加效益,科学研定产品价格;化纤企业应主动服务,新产品研发要力促三方有利;重视自主品牌建设,关注联合开发知识产权保护;坚持“高”、“广”结合的开发原则,突出特色化、品牌化和柔性化发展;关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重视三大领域的应用开拓;强化电子信息网络建设,重视重点展会的流行趋势发布。
 
      据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秘书长王玉萍透露,此次论坛的顺利召开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也为今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作为企业间、行业间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和针织工业协会将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具体需求展开更多更广的合作。